会议现场
5月15日,由河南省粮食行业协会、河南省面制主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共同主办,河南兴泰科技实业有限公司承办的“河南省主食产业化推进与精准扶贫研讨会”在商丘睢县举行。
全省各地市、直属县粮食局和粮食行业协会,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河南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以及来自山西、山东、安徽等兄弟省份的农产品加工主管部门、企业代表,共200余人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主食产业化,是传统产业调整的示范点、粮油产业结构优化的着力点
我国是农业大国、粮食大国,而河南的粮食生产和加工能力,在全国更是首屈一指。但无论是河南、还是全国,粮油加工产业的现状都不容乐观。研讨会上,面制食品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全国面制主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刘晓真教授,在演讲中以面粉、挂面、方便面等三个在小麦加工中占比最大的产业,分析了当前这些产业中存在的大而不强、产能结构性过剩、产品经济附加值低等问题。特别是通过若干数据,如技术含量和经济附加值的专用粉却不足5%、开工率普遍不足40%等,特别介绍了河南面粉行业产品同质化严重、企业整体利润水平低等问题。
刘教授多年从事农业产业结构理论研究及产业实践,卓有建树。他在演讲中讲道,粮油加工业是我国传统产业的典型代表。当前我国传统产业结构调整,是保持经济增长的难点和核心,多年难有进展和突破。尤其是一些产粮大省也很普遍。其出路在于加大科研,另辟蹊径,进行市场整合。2016年11月份,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在河南演讲时,也提到“河南不仅要关注15%的战略新兴产业,更要关注85%的传统优势产业如何转型升级。特别是食品产业存在的问题解决得好,河南才能真正成为世界级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刘教授认为传统产业发展,不仅要“转方式”,也要“转方向”。特别是粮油加工,要重视和关注主食产业化,扩展产品线,向下游延伸产业链条。他认为,主食产业化是传统产业调整的示范点、粮油产业结构优化的着力点
刘教授2001年在国内首倡的“主食产业化”理论体系,被媒体誉为“主食产业化之父”。在演讲中,他介绍了馒头、鲜湿面条等传统主食产业的产业现状和市场前景。他说,传统主食产业,具有主体性、框架性特征。近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在城市和农村馒头等主食品逐步由家庭自制向社会化生产转变。每年我国7000多万吨的面粉消耗中,主食占83%以上,其中馒头为30%、面条为35%。但目前作坊仍占85-95%的市场份额,未来工业化提升的空间十分巨大。数据表明,面制主食具有高达6000多亿元的市场空间。
河南的主食产业化拥有粮食资源基础,特别是我国以河南为中心的黄淮海地区种植的中软、中硬小麦最适合馒头、面条等传统主食的加工。同时,在技术和产业优势方面,也拥有若干个“第一”构成的技术基础。全国唯一从事面制主食基础和应用科学研究,以及工程化、产业化推广的平台——面制食品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建在我省。全国唯一具有行业产学研资源整合的平台——全国面制主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我省落地,并由我省企业担任理事长单位。我国第一个发酵面食国标——《小麦粉馒头》,由我省企业牵头起草。经国家粮食局安排,我省企业承担了《“十三五”粮食加工业发展规划》中“主食产业化推进”专题的任务,直接参与规划起草工作。
刘晓真教授做主题报告
刘教授在演讲中分析道,主食产业化从提出到推进,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集成或自主开发了大量的科技成果,包括工艺、装备、标准,以及现代商业模式,从原料到产品、从加工到销售,实现了全方位的提升。避免了面粉等行业存在的技术含量低、经济附加值低、产能过剩等通病。相信通过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通过主食产业化的推进,将成为全国粮食、面粉、技术、智能装备和产业模式等先进要素输出大省。
河南主食产业已经在全国占据重要地位。河南省粮食行业协会江友昌会长在讲话中说,主食产业化发端于河南、发展于河南。2012年,我省提出了主食产业化战略,制定了发展规划、设立了专项扶持资金。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经过五年的发展,主食产业化已成为我省粮油加工业的一张闪亮的“名片”。
江友昌会长作报告
主食提供了人体的基本营养,主食企业也亟须吸收“营养”
研讨会上,大家一致认为,利用现代科技、装备和产业模式,进行优化提升的主食产业化,贯穿了第一、第二、第三产业,适应了人民群众对成品化、安全、优质、营养、健康粮油产品的消费需求,被视为第一民生工程(民以食为天)、第一食品安全工程(食用量最大、食用频率最高)、传统产业提升工程,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调整的突破口和示范点。
方向是明确的,但是无可否认,主食产业的发展突破当前的瓶颈。由于主食产业化仍处于起步阶段,近年来部分主食企业的经营状况,并不尽人意,也有转产或停业的企业。
产品展示
全国面制食品产业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郑心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分析道,馒头等主食的市场容量和消费需求不容置疑。但是目前一些主食企业经营者,对主食项目经营的系统性认识不足、准备不够。缺乏技术支撑,工艺落后,馒头的风味、口感等品质没有特色,缺乏竞争力。再者,市场营销推广没有新意。最终导致消费者看不到企业产品与当地作坊产品的优势,经营状况可想而知。
在研讨会上,河南远征面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食项目总经理郑家振在演讲中,也十分认可郑心羽的观点,并结合自己多年的实践操作经验进行了补充。
郑心羽最终认为,目前的主食企业,需要的已不仅是一套设备,需要吸收更多“养料”和“营养”,从原料选择、产品设计、工艺技术、销售理念等全方位的提升,强化特色、树立品牌,从根本上解决产品的销售能力和盈利能力。
新模式导入,硬件更“硬”、软件更“软”
现有主食企业的经营状况,直接影响着新进投资者的信心。尤其是中小投资者,普遍谨慎。在总投资中,设备所占比例大,前期资金如何筹集?设备是关键因素,一旦设备选型投资失误,整个项目投资失败,如何避免血本无归?自身对主食市场了解不足、缺乏技术能力,如何寻求有效的支持和帮助?已成为投资者普遍关注的问题。
主管人员在做新模式介绍
河南兴泰科技实业有限公司则顺势而为,构建出另外一种新模式。研讨会上,该公司营销副总监杨宇介绍了新的项目推广模式。据介绍,目前兴泰与国内知名的融资租赁公司合作,将现代金融手段引入到主食产业化项目的推广中。针对不同需求,形成了“融资租赁”、“分期付款”、“参股合作”等方案。其中融资租赁形式,投资者可以先支付20~30%的设备首付款便可得到全套生产设备。之后在3年内按期还款即可。而“分期付款”的模式,投资者首期支付50%的设备款,之需按月或按产销量支付剩余的设备款。如果出现经营不善或转产的情况,设备可退回,拿回首付款。这种模式,从根本上解决了后期经营亏损退出的问题。
更为重要的是,软性服务方面,兴泰利用多年的技术和市场积累,投资9000多万元,构建了一个完善的项目运作优化服务体系。包括产业理论研究体系、原料研究体系、工艺研究及应用体系、装备研究及加工体系、市场体验及感应体系、工厂设计及安装调试体系、培训体系、模式探索及示范体系、项目调研及评估体系、项目推广体系、产品营销辅导体系等10个部分。主食产业运作优化体系,集成了20多年主食产业化技术成果和市场经验,不仅是国内独有的成熟体系,也是未来主食产业化项目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这一体系,可为项目经营者提供不可替代的、全方位的技术和市场营销服务,这样解除了投资者在产品开发、原料选择、质量控制、产品销售等方面的后顾之忧。就企业经营看,不仅降低了企业初期的投资额度,以及企业的厂房设计等费用;在后期降低了面粉等原料采购价格,减少了面粉的筛选、检测,产品的开发设计,销售渠道的策划,管理模块的引入等费用,确保企业短期建成、快速盈利、及时获益、持续发展。这一全国独有的优化体系,也是近年来兴泰在主食市场上纵横捭阖的“独门绝技”。
这种模式,对投资者而言,起点低、推广速度快、见效周期短,已得到了市场的认可,近日上门接洽的客户络绎不绝。并且在研讨会现场,有近10家主食投资意向企业与兴泰现场签约。同时,联合面业(中国)集团有限公司与意欲登上主食产业的“快车”,与兴泰签约后,将利用自身的人才和技术优势,紧跟兴泰产业化推进战略,在主食项目所在地改造面粉加工企业,专门为主食项目提供优质的面粉。
主食产业化+精准扶贫,产业发展的新责任和新使命
刘晓真教授在演讲中,特别指出馒头、面条等传统对粮食转化增值、促进农民增收有重要作用。他说,一吨小麦加工成面粉,产值提高2倍、利润增加2倍;如果一吨面粉加工成馒头,产值提高3—4倍、利润增加100—200倍。通过主食产业化项目的建设,将有效带动农业资源的转化增值,通过原料供给、生产、销售、物流等系统的建立,提高城乡吸引优质劳动力资源、形成产业的能力。
河南省粮食行业协会江友昌会长在讲话中也同时强调,“主食产业化项目在带动地域经济、增加就业岗位、推进精准扶贫等方面也有不容忽视的作用,这也恰是主食产业化的重要特征和产业价值”。目前河南的脱贫攻坚已进入冲刺的关键阶段,粮食及主食科研人员、生产企业,要有“但愿苍生俱饱暖”的责任担当和深厚情怀,主动融入,通过技术扶贫、项目扶贫中,发展产业的靶向精准作用,助力和落实省委省政府脱贫攻坚的安排部署。
项目精准扶贫,企业要主动作为。懿丰集团副总裁邵国军在研讨会上介绍了企业通过主食产业化项目,实施精准扶贫的规划,得到了与会领导和企业的共鸣。